吴晓波的个人网站

吴晓波的个人网站

苦难中的儿童

儿童节到了,孩子们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椰格

每到这个时候,有两方观点就会尖锐对立:在中国当一个小朋友,究竟是快乐的事还是痛苦的事?认为快乐的一方觉得,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互联网服务也正狂飙突进,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反方则认为,教育系统让中国孩子过早背负起了成年人也未必能承担的学习压力,学习让快乐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这本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有的行动派受到幻想和中介的鼓动,决意让孩子长在国外。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纵观全世界小朋友们的生活,其实大家过得都不容易。

关于发达国家小孩子的生活有很多神乎其神的都市传说,比如快乐教育、人权保护、家庭生活等等。这其中当然有很多观察者提供的属实的情况,但往往和真实情况还有区别。生活在发达国家环境下的孩子用我们的眼光去评价,还真未必个个幸福。

比如中国人很关注的教育问题。在传说中,欧美国家的小朋友教育非常轻松,每天下午两点下课,上课也经常是在玩中学,作业则是做一个三明治云云。如此生活,让每天都在各种补课班之间奔波的中国家长替孩子好好羡慕了一番。

你们想象中的外国孩子学校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以德国为例,下图是一所公立小学的上下课时间。可以看到,最后一节课下课的时候也已经快三点了,并没有特别早。而且较早的放学时间是以牺牲午休为代价的。第四和第五节课之间的午休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对行动缓慢的孩子来说吃饭都不够。

7节45分钟的学习也不算少了

 

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小学名义下课时间,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两者的差别只在于中国小学还提供了晚托班,可以延续到五六点钟。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接送孩子的家长下班的时间。事实上,由于放学太早,很多德国孩子需要自己坐车和走路回家,其中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而且这只是一所公立学校的课程安排,私立学校的教育时间和教育内容要远远更多,而阶级分层也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富人家的孩子受到更长时间的优质教育,在脑中储备了更多知识,在此后的升学、职业竞争中也就更胜一筹。同样的,这些孩子为了获得优势而付出的时间和痛苦,不亚于埋头复习高考的中国孩子。

被五三支配的恐惧

 

为了对抗这种阶级固化的趋势,近年来欧美各地出现了一些填鸭式的社区学校,试图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最低限度也要将资质平平的贫民儿童训练成可以胜任中等职能的专业人士。这种学校和中国的课堂区别不大,教学方法就是用教师的讲授和看着学生做作业。

欧美国家开始出现了反“快乐教育”思潮,多元化思维的代价是基础知识,正在让阶级分层更快发生。

方式上虽然简单粗暴,但通过这种社区学校的严酷培训,老师们硬是提高了这类学校的升学率,让这些本该继续徘徊在社会底层的孩子有了超越阶级的机会。

想在发达国家混出点名堂的孩子,过得也并不轻松。

发展中国家苦难的童工

发达国家之后,我们要来看一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孩子的状况。

不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有中国一般的好运。在特殊的发展阶段,它们面临着对儿童态度的转型问题。究竟是把孩子的剩余价值榨取出来发展经济还是学着曾经殖民过它们的国家一样走敬老爱幼的人权路线,就是一道摆在面前的难题。

有的孩子在色彩斑斓的教室学习;有的孩子在引擎里挖放射性泥。

截图来自《雪国列车》

 这类国家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孟加拉国。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家自从与巴基斯坦分家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工业化期,并且由于种种外部原因至今无法完成真正的现代化。但是孟加拉有着强大的人口优势,对于资本家来说,大有将其转化成成本优势的潜力。

不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但问题在于,孟加拉的人口结构相当低龄化。从图中可以看到15~19岁的青少年是这个国家的人口主力,10~14岁的儿童数量也比青壮年年龄段更为庞大。所谓的国家人口红利,很大一部分就要从这些还不满20岁的孩子身上获得。因此孟加拉是世界上被曝使用童工最频繁的丑闻国家之一。

2016年孟加拉国的人口分布

恐怖金字塔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孟加拉国小工厂里从事生产的孩子们,最小的年仅10岁。可怜的孩子们从早上6点开始工作,一直持续11个小时,在下午5点下班,换取每月折合人民币60多元的收入。尽管这是非法使用童工,其收入也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但对一般的孟加拉家庭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收入补充了。大多数家庭之贫穷,根本无法养活一个不上班的孩子。

“多造点气球就可以养活自己了,弟弟!”

“嗯,哥哥!”

据统计,在孟加拉国,有近500万名5到14岁的孩子在工厂、车库、火车站以及市场中从事危险的工作,领取极为微薄的报酬。不仅如此,他们好不容易赚到手的现金还会被当街恶霸抢走。孩子们既无力自卫,国家机器也对保护他们没什么兴趣。

近年来,孟加拉央行也想了一些办法保护孩子们的财产。他们推出了10塔卡(相当于7毛人民币)银行卡,孩子们只要凑齐了10塔卡就可以免费办一张卡,通过现代银行系统保护孩子们的收入。此举还被认为可以培养孟加拉国下一代的理财意识,提升国民素质。

他们是全国的几千分之一

但是四年过去了,参加这个银行计划的孩子只有几千人,和百万规模的童工完全不成正比。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识字、没有理财概念、不信任现代的银行系统阻止了他们参与其中。很多孩子宁可被流氓抢,也懒得去一次银行。

这样的儿童社会,其成员倒还乐在其中。孟加拉法律允许14岁的儿童就成为全职职工了。看,劳工的快乐笑容。

生活就是活着的孩子。

虽然童工是一场令人生厌的买卖,但在无情的商业社会中,儿童能够有一份工作也就意味着有了谋生的方式。比如在孟加拉,所谓的街头务工儿童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在国家福利机构无法救济的情况下,儿童通过血汗劳动多少能填饱肚子。但在非洲,孩子们连这点幸运都没有。

一位英国旅行者这样形容他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在非洲生活就是一场斗争…孩子们只能在家等待奇迹,但大多数人没有这个好运,生活就是生存、活着。”

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就不要再拆穿。

非洲的儿童死亡率极高,20%的孩子活不到6岁。能够见到6岁生日太阳的小朋友们,生活里已经充满了小伙伴的死亡,死因还各个不同,有疟疾、痢疾、饥荒、兽袭等等。最可悲的是出生就带有艾滋病的孩子,而且他们往往出生之后就失去了父母中的至少一位(因为父母肯定也有艾滋病)。像乌干达这样一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国家,艾滋病孤儿总数就多达150万。

凯文卡特名作《秃鹰和非洲儿童》

其实引发的思考不是一点点

即使勉强活下来,等待着大多数非洲孩子的也会是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在广阔的非洲农村,村民的住所是由用阳光烤制的泥砖盖起的房屋,屋顶则是村民捡来的大铁皮。取暖和取光的方式往往不是电灯之类的现代化设备,而是价格昂贵的煤炭。大人们舍不得买,孩子当然也就享受不到。

用砖搭建的房屋,在非洲极为罕见,被当地人称为“土豪”。

如果是一个女孩子,那生活就显得更为艰辛了。非洲大部分女性在青少年时期都没有接受过教育。在很多父亲看来,女儿不需要接受教育,只要在家里学会照顾房子,长大了找个男人嫁出去就可以了。在社会生产力仍然落后、技术和知识还无法作为社会财富创造驱动力的地区,人们确实找不到理由送孩子去接受教育。

“弟弟我饿了……”

“唉”——咕~ 

不过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如果成本在可控范围内,人们还是愿意给孩子投的。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推行的国民免费义务教育,就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教育投资的顾虑。

如今有不少非洲国家都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案,比如乌干达在1997年就完成了义务教育系统建设。但是除了学费以外,家长要负担一大笔校舍建筑费、注册费、书本费。等孩子到了小学七年级升学考试的时候,要参加夜间辅导班又是一大笔钱。

伏案疾书的非洲儿童

 

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维持一个头胎的儿子上学已经是要全家总动员的大事了。

食物卫生就更无法保证。孩子吃的大米往往夹杂着石子、芸豆里有大虫子、牛奶未经杀菌,家里唯一的荤菜是一条招苍蝇的鱼干。多出来的钱被爸爸拿去喝酒、叔叔拿去买彩票了,妈妈偶尔也需要买一根新的敲衣棒来和隔壁的妇女攀比。

先说有没有吃的吧

工作和属于自己的收入?

不会有的,这辈子都不会有的。

看完世界各地的孩子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儿童节确实是很有必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多少能想起这些很难在社会舆论中找到身影的弱势群体。

孩子的幸福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无论是在温室里学习继承家族的财富,还是在社会学校里提供自己的血汗,他们都和身边的大人一样受到生活压力的影响,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属于自己的痛苦。外国小朋友的生活并不如人们想象中轻松。

当然,更重要的是,外国小朋友的轻松生活,我没写。

2018-06-04 0 /
分类:人文知识
/

评论回复 · 倒序排列

回到顶部